湖南农业大学“岩园文韵·文明新乡”社会实践团:青春赋能乡村振兴,多元实践绘就新篇
2025年7月,湖南农业大学8支“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服务计划项目中的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岩园文韵・文明新乡”社会实践团紧扣“传承文韵、建设新乡”初心,深入乡村一线,开展公益服务。实践团在指导老师段潇涌的带领下,以红色研学传承警予精神,以公益墙绘助推乡村和美,以实践调研带动乡村建设,以推普支教润泽儿童心灵。实践团成员用青年行动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用多元实践助力岩园村“文明村镇”建设。
红色铸魂:赓续初心锚定“文明新乡”方向
在向警予同志纪念馆,“岩园文韵・文明新乡”实践团成员驻足于史料前,聆听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奋斗的事迹,深刻感悟红色精神与“文明新乡”建设的内在联结。通过重温入党入团誓言、参观实物展品、学习警予精神,成员们进一步明确:“岩园文韵”的传承发展,离不开红色基因的滋养;“文明新乡”的建设,需要赓续先辈实干为民的初心,以使命赴使命,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文明进步的实践里,勇担青年之责,永葆奋进之力。
墙绘赋韵:笔墨传情勾勒乡土文明新貌
作为“岩园文韵”的生动实践,实践团首站聚焦村落文化场景营造,化身“乡村美育使者”,用画笔唤醒乡土记忆。队员们深挖岩园村地域特色——从古村落的建筑肌理,到传统农耕技艺,将这些承载“文韵”的元素融入墙绘设计,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文明新乡”等宣传标语嵌入其间。同时积极响应党群建设,以红船精神、天坛、天安门等元素为核心,描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蓝图。短短几天,团队成员协力将共计70余平方米的斑驳墙面蜕变为“文化记忆墙”“文明宣传窗”,不仅让村落颜值“焕新”,更让“岩园文韵”看得见、摸得着,为“文明新乡”筑牢文化根基。
调研献策:深察细研助力“生态+文明”共兴
为进一步响应中央明确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解决岩园村作为典型农业村落面临的产业同质化竞争、生态资源转化率不足等问题。实践团立足新发展理念,通过解剖麻雀式研究,以“问卷调查+街头采访+入户访谈”三维联动的活动形式,重点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动能培育与生态环境可持续保护两大核心议题,形成了针对性解决方案并提供给岩园村村民委员会,相关意见已被采纳,为构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范式提供决策参考。
推普润心:语通情达铺就文明成长之路
作为“文明新乡”建设的重要抓手,团队针对部分乡村儿童普通话基础薄弱、视野受限等问题,开展“生生不息,与‘爱’童行”系列推普支教活动。结合前期对当地普通话情况进行的调研分析,实践团设计趣味绕口令练习,国学文韵小课堂,并创新开展“普音童唱”活动,让孩子们在诗词意境与文字力量中触摸国学韵味,增强文化自信,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熟悉语音语调,实现语言学习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
从墙绘里的“岩园文韵”到调研中的“发展智慧”,从课堂上的“语润童心”到纪念馆里的“初心传承”,“岩园文韵・文明新乡”实践团以青春行动诠释了“文韵”与“新乡”的双向奔赴,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更是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的生动实践。未来,团队将带着实践中的思考与收获,持续深耕乡村一线,以“不怕苦、能吃苦”的品质助力乡村振兴。
(初审:段潇涌;二审:肖露;三审:朱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