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五大内容之一,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7月8日下午,“岩园文韵·文明新乡”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段潇涌的带领下,走进岩园村田间地头,以福寿螺入侵问题为切入点,调研当地生态治理现状,用青春力量为乡村生态振兴“把脉问诊”。

田野探微:岩园村福寿螺入侵现状

村党总支书记访谈治理难点与现状

据岩园村党总支书记刘军成介绍,当地福寿螺入侵已持续3-4年,村集体曾尝试撒施生石灰、人工捡拾、分发防治药品给农户等方式治理,但因水渠四通八达、农户治理意识不一,效果难以持久。“尤其大雨过后,福寿螺顺着水流扩散,田边、沟渠里到处都是,卵块一串一串附在水草上,看着就让人头疼。”刘军成表示。

  (田野实地观察入侵范围与危害显现

调研团队走访村内5处农田片区发现:当前福寿螺泛滥形势严峻,其分布极为广泛,所有田边水渠均可见成螺活动,部分沟渠每平方米水域内螺体数量甚至超过15只;同时繁殖极为旺盛,水渠两侧的水草、石块上,粉色福寿螺卵块层层叠叠、密集附着,单块卵粒数可达200 - 400枚。由此产生的生态影响已初步显现,不仅导致部分水域本土田螺数量急剧减少,还出现了水稻秧苗被啃食的明显痕迹。

生态治理:守护乡村可持续发展生命线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第一时间向岩园村党总支书记刘军成进行专题汇报。队员们结合实地拍摄的影像资料,直观呈现了福寿螺泛滥的严峻态势。针对村支部此前治理中面临的难题,实践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建议:以村小组为单位成立“护田志愿队”,通过张贴海报、田间培训等方式普及福寿螺识别与危害知识,提升村民防治意识。同时在关键治理节点(如产卵高峰期),开展技术帮扶,争取专项资金用于采购环保高效的防治药剂,为科学防控提供有力支撑。实践团也将面向村民及中小学生开展福寿螺治理相关专题讲座,为后续治理工作持续注入动能。

此次调研揭示,福寿螺入侵既是岩园村生态治理的“痛点”,也是乡村振兴中亟待破解的“课题”。乡村生态振兴没有捷径,唯有扎根土地、直面问题,才能将青春智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此次实践不仅为岩园村生态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更探索出一条高校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让生态保护的理念在田野间生根发芽。守护一方田野的健康,才能让乡村振兴的根基更扎实,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生态愿景成为现实。

(初审:段潇涌;二审:肖露;三审:朱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