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2/05/06
作者:
佚名
点击: 次
一颗爱岗心满腔敬业情
——记“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奉献奖”获得者刘清波副教授
如果说我在教学岗位上有最大的收获,那就是自己所认真教授过的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在谈及自己获得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奉献奖的体会时,生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刘清波副教授如是说。在近30年的教学过程中,刘老师没有敷衍过所任教的任何一堂课,有的只是课前、课中、课后始终对教学的满腔热情、全部精力和才学。
教学态度: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态度决定高度。刘老师一投身教学就始终如一地把钟爱的课堂教学看做是一个奉献自己身心的神圣殿堂。由此,她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刘老师主讲的每一门课程教案都是她一字一字敲(写)出来的,而不是简单地利用电脑“复制粘贴”功能,甚至错别字都原封不动地拿出来作为讲课内容。“我觉得上课之前不仅要 ‘备课’还要‘背课’,既要准备课堂进行‘备课’,也要熟悉课堂内容进行‘背课’,这样才能整体对所要传授的内容了然于心。在运用PPT讲课时,讲解到当前页,对接下来要讲的内容也要胸有成竹。课是讲出来的,不是念出来的。”刘老师准备每一堂课都花费了大量时间,即使教了这么多年书,讲义还是在不断完善更新中。每次上课前还是要认真备课。甚至面对每一届新的学生,心里还是会紧张。现在“有时我依然会梦到自己没带课件去上课或迟到而梦中惊醒。紧张不是心虚,而是每一次唯恐不尽如人意的忐忑。”
“课堂是神圣的,要是自己某个知识点不熟,就觉得课后心里很难受。”因此,课堂上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刘老师都尽力使它诠释得更深刻、完整,深入浅出。为了让学生对“细胞工程”的概念领悟到位,她在讲义中引用的《细胞工程》概念就有5个,那些谨然端正的教案见证了刘清波老师的教学态度。谈及她的教案为何被评为校优秀教案一等奖时,评委老师说:“单是看对同一个概念就有几个类似版本的解释就可以看出平时的教学态度。”正因为敬业,她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二年就被评首届教师节校级“优秀教师”。迄今,她曾先后3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获过三届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
作为学校《普通生物学实验技术》和《细胞工程实验技术》创始人之一,刘清波老师为了建设好这些课程,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她自费购买了许多参考书籍用于复制挂图;定购切片,进行实验预作。实验材料和切片都是经过自己试验和观察之后再应用于教学,并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在2004年第一次主持申报校级精品课程《植物学》时,从组织教研室的成员填报相关表格到组织同学完成教学录像,刘老师都亲力亲为,在那个炎热的暑假,她忙了整整半个多月时间,反复修改申请书,完善每一个细节,使《植物学》成为我校首批精品课程之一。凭着同样的干劲,她主持完成了2门校级精品课程《植物学》和《细胞工程》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教学风格:深入浅出 形象生动
学生的收获是课堂质量唯一的标准。刘清波老师十分注重让知识传授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专业课难懂,她就用“打比方”的方式,尤其是善用生活中和身边的事情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解“分化”概念时,刘老师说:“细胞先分裂后分化,分化就正如同学们刚进大学大一时,都是学数理化等基础课程,大二后开始学习生物化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专业课程,这就是‘分化’——彼此变得不一样了。”在讲述花与叶时,刘老师顺手拈来生动形象的描述:“我的手展开就是一片叶子,握拢些就是一朵花的雌蕊。”像社会的前沿或流行话题如代孕、凤姐也常常被适当地化为讲课中的内容并加以评析、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中兴趣盎然。
刘清波老师的课讲究把握课堂、突出重点、条理清楚。不过,她也有过自己的困惑,有次听了位年轻老师的讲课后,她发现那位老师上课信息量很大,知识新,课堂也很热闹,这让她对自己的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质疑,自己的教学方式究竟好不好?为此她走访了很多学生,学生反映,有的年轻老师讲课听着觉得新鲜精彩,但学后就和看电影一样,没有实际的获得,基础学不牢。由此,刘老师认为:扩展要立足于基本,不能为了扩展而扩展,本科教学还是要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三基教育”。她努力把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让学生充分理解记忆,而不是课后死记硬背。
高校扩招初期,刘老师有几年都超负荷工作,她曾经一天上10节理论课,一个星期只休息半天。“心累,嘴累,身体累,上课可是脑力加体力劳动,身心疲惫。可是一走进课堂,我就会忘记疲劳,连续上4节理论课不喝一口水是常事。”刘清波老师说。有段时间,刘老师带了5个班的实验课,每个班都分两批讲解,5个班就意味着要讲10遍。其他老师钦佩地对她说:“没想到都讲了十遍了,你还是那么激情饱满。”
教学理念:以心换心 热爱学生
“教好学生需要热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才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既要教书也要育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上“普通生物学”测血型实验课时,为了避免学生晕血,确保安全,每一次刘老师在讲解实验要点时就密切观察学生脸色,避免意外发生。为了让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她“不放过”每一个学生,想法给不能按时上实验课的学生单独补课。06级张同学说:“有次我实验课去晚了,没想到刘老师特意留了实验材料,并单独给我讲解,直到我做完实验才走。”为了让学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她还会推荐学生进科研实验室,因为“实验课更多的是实验,而在科研室里做的是试验,试验的结果是未知的,实验和试验的感受不一样。”对于学生的实验报告,刘老师从错别字到标点都一一改正。在实习报告中,还专门开设了一个让学生写体会、提建议的栏目,没有想到很多学生都在此表达了对她深深的谢意。在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和论文写作中,即使身在外地,她也不忘过问其进展情况。
“老师有必要尊重学生。”刘老师上课的互动有些特别,她叫学生回答问题时采用的是集体式回答,避免学生的难堪甚至因而产生畏惧,学生回答问题的氛围轻松愉快,这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性、探索性。偶尔有学生上课打瞌睡,刘老师也会让他睡5分钟,再用其他能够“保留面子”的办法叫醒。刘老师说:“也许他是比较累了。”在安排学生打扫实验室卫生时,刘老师总会诚挚地说声:“谢谢,辛苦了。”
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时,刘老师坚持以心换心,喜欢与班上学生交谈,及时了解班级情况,一有空就到班上查看学生上课情况。曾经,刘老师班上有一个学生沉迷网游而荒废学业,为了改变、劝阻他,刘老师记不清自己到处去找了他多少次,又谈心多少次。还让从网游中觉悟的同学与她一起做工作。毕业多年后,那位学生依然非常感激刘老师当年的热情关怀。
1999年,刘清波老师到北京出差,在一家小餐馆里吃饭时,一个人走过来问道:“请问您是湖南农大的刘老师么,1985年您教过我呢。”她在惊讶之余充满了感动:还有什么比一个突如其来的温暖记忆而让人更感动的呢?刘清波老师说:“我是一个很职业化的人,虽然教师的职业并不富有,但我很知足,我在教学中感到快乐,发自内心的快乐。如果教师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那我就是教学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始终热爱着教学这门职业,热爱学生,倾注自己的热情,并将这份热爱转化成教书育人的动力,转化为我作为教师的幸福。”
(记者 裴昌胜 杨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