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时间: 2014/08/14   作者:   点击:

   

  

  一、形势与现状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产业已经成为本世纪的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的“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为生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实《湖南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促进学院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53月,由原理学院生物技术系和农学院生态学系组建而成。现设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和生态科学4个系,1个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家级植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南省生物学基础课示范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生物学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农业生态学专业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农业生物工程实训中心。拥有湖南省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生态学研究所、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设立了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十一五”期间,通过全院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恪尽职守抓质量,齐心协力谋发展,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员工100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教授(正高)28人,副教授(副高)32人,博士51人,硕士32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23人。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1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1人,湖南省学科评议组专家2人,省管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3人,湖南省跨世纪学术和科技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5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14人。 

  学院学科专业完备,层次齐全。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工程硕士生物工程专业学位点、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生物技术方向和应用生态学方向专业学位点;设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和生态学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生物技术专业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和湖南省重点专业,生态学专业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植物学、生态学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植物生物学团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团队为湖南省级教学团队;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调控为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办学本科生规模稳定,研究生规模逐年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院现有在籍全日制本科生740人,全日制硕士生307人,全日制博士生88人,非全日制硕士生67人。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800多名博士、硕士和2000多名本科毕业生。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99%的毕业生取得毕业证书,95%以上获得学位证书,本科生计算机过级率99%、英语四级一次性过级率70%以上、一次性考研录取率50%以上。毕业生思想品质和专业技能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绝大多数毕业研究生已成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领导和技术骨干,还有不少毕业生获得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 

  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承担各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主编或参编教材22本,发表教改论文40。有6门省级精品课程,30门校级精品课程,绝大部分课程进行数字化建设。承担各级科研课题近300项,年到位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 

  二、经验与不足 

  “十一五”期间,学院秉承“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特色强院”的办学理念,以目标管理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狠抓教育质量工程,构建“三体系一平台”(即基础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科研实践教学体系和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实践教学模式,突显生命科学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的特色,实现产学研良性互动,培养创新人才,提升综合实力,促进了学院全面发展。 

  (一)主要经验 

  是坚持教授治院,实行民主决策。“十一五”期间,学院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成立了院学术委员会、院学位委员会、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院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目前合并为院教授委员会),建立了二级教代会、党政联系会议制度。院教授委员会作为学院学术决策机构,在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等重大事项方面进行决策,充分发挥了教授在学院的治学作用。在人事、财务、分配等重大事情方面通过二级教代会和党政联系会议,实行民主决策。 

  二是强化师资队伍,提高培养质量。“十一五”期间,为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大力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先后引进“芙蓉学者”1人,引进博士19人,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5人,其中11人已获博士学位。同时学院优化了教学基层组织,设了5个教学基层组织,8个教学团队。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加强学科建设,凝炼学院特色。“十一五”期间,学院获得了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新增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或实训中心),整合组建14个科研团队。依托学科、创新平台和科研团队,学院进一步凝炼了学院特色,有力地推动了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全面发展。 

  四是曾强服务意识,落实目标管理学院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倡导节约意识。学校开展二级单位目标管理,学院以目标管理为契机,按照人员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科学定岗、定人、定指标、定时限,强化过程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调动了全院职工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不足 

  1.高水平科研成果、学术论文、有重要价值开发项目和重大科研课题不多,科技成果转化和开发力度不够; 

  2.在全国有地位和影响的学科及学科带头人不多; 

  3.学科结构有待优化,新型学科方向凝炼不够、特色不够明显; 

  4.学科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建设还有待加强。 

  三、指导思想与办学定位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牢固树立“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特色强院”的办学理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工作为重点,产学研相结合,突出特色,深化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办学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实现大众教育与创新教育良性互动;以生物学、生物工程、生态学研究为特色,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突显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与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的有机结合,突显生态学与生态环境保护、“两型社会”建设相结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三农”,服务社会;“十二五”末,将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建设成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 

  四、目标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总体目标是“做实、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将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层次结构合理、学科专业完备、基础条件优越的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学院。 

  做实——“质量做实、效果做实、效益做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质科研成果,发表高水平的SCI、EI论文,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做大——“研究生规模做大、科研做大”。稳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争取更大、更多的科研项目与经费。 

  做强——“学科做强、平台做强、师资做强”。力争促进国家重点学科(或培育学科)零的突破,新增省级重点学科;力争推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零的突破,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 

  做出特色——突出生物学、生物工程和生态学与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紧密结合的特色;围绕生物产业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三农、服务社会。 

  (二)具体目标与任务 

  “十二五”期间,具体目标与任务如下: 

  1.办学规模 

  稳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积极发展非全日制教育。全院在籍学生1900人,其中在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01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08人,非全日制研究生71人,全日制本科生700人,来华留学生20人,非全日制本科生600人。 

  2.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学历、学缘、职称、年龄等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创新敬业的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含“千人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芙蓉学者等人选3-4着力打造1-3名教学名师。到2015年,全院教职员工人数达到115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90人(含双肩挑人员),教辅人员13人,行政人员12人。教学科研人员中教授、副教授占70%,有博士学位人数占80%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外缘教师比例70%,具有留学或半年以上国外访问经历教师比例22% 

  3.学科专业 

  ① 力争生物学进入国家重点学科(或培育学科)行列,确保生物学、生态学进入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力争在植物学领域实现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零的突破,在能源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或生态学领域新增2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新增1个省级或国家科研团队,1个国家教学团队,1个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培育基地。 

   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工程与技术学位点招收博士研究生;动物学学位点招收博士或硕士研究生。 

       新增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或硕士学位授权点。 

  ⑥ 建立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⑦ 加强专业建设,确保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和生态学特色专业的验收合格。强化生物工程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将生物工程专业、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成为湖南省特色专业或重点专业。 

   确保国家级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农业生态学专业实验室和中央与地方共建农业生物工程实训中心验收合格。 

  4.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 

  ① 加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争取2-3项省级或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目立项,取得1-2项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得1-2项国家优秀教材。 

  ② 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在加大现有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力争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③ 双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必修课的30%以上,必修课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比例达50%以上,每个专业有4门课程采用原版教材。 

  ④ 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实施“课堂教学提质、实验教学提档,活动教育提量”工程。 

  5.科学研究与科技推广  

  ① 加强科学研究,力争200项科研项目立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30项,主持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项目等重大课题1-2项,到位科研经费13100万元。取得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项,获得授权专利20项,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5-10种,发表SCIEIISTP论文150篇以上。 

  ② 加强科技服务工作,进一步扩大科技特派员队伍,积极开展双百富民工程。 

  ③ 加大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创造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对外交流与合作 

  “十二五”期间,重视和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开发等方面广泛开展与国内、国外各级政府、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企业等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同时每年邀请1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学院做学术报告。 

  7.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 

  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十二五”期间,力争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获得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获得各类国际、全国性竞赛奖20-25项。 

  加强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加快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使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十二五”期间,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9%以上。 

  8.管理服务 

      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观念,倡导节约意识。                    

  五、具体措施 

  1.加强学科建设,突出重点、突出特色 

  ① 重点扶持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发育生物学等学科的建设,积极争取学校政策支持,加大拔尖人才引进力度; 

  ② 突出特色,以生物农业、生物工业、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生物产业为重点 

  ③ 进一步加强各学位点的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2.强化科研团队建设,凝练团队方向、提升科研水平 

   支持学院科研团队的建设,带动科学研究上水平、项目申报上层次、平台建设上台阶,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② 重点扶持和创建国家或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③ 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项目的申报,确保立项项目不断增多,科研经费不断增加; 

  ④ 积极鼓励和支持科学研究,组织项目鉴定,成果申报; 

  ⑤ 积极鼓励和支持发表高水平的SCI、EI论文。 

  3.狠抓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①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明确教学基层组织的职责和任务,强化教学基层组织的作用; 

  ②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 

  ③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并通过精品课程带动系列课程的建设; 

  ④ 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实训中心、教学实习基地和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⑤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创新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① 深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加大“三性”实验开设比例,力争达到80%;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教学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强化学生基础实践能力; 

  ② 加强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以及产学研联动培养,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③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项目(国家、省、学校、学院)、学院科研团队平台、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平台,增强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④ 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5.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扩大就业途径 

  ① 加强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鼓励学生勇敢的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 

  ② 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信息; 

  ③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调动各方面的资源,积极推荐毕业生; 

  ④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政府招聘计划(西部计划、村官、选调生和公务员招聘等); 

  ⑤ 激励学生进一步深造。 

  通过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途径,争取让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位。 

  6.加大开发创收的力度,提供财力保障 

  ① 继续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考生、函授生的招生宣传力度; 

  ② 力争开办生态经济管理自考专业; 

  ③ 积极扩大开发途径,促使科技成果转化。 

  7. 完善制度和激励措施 

  学院以目标管理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奖励措施,加大奖励力度,特别是对在学院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开发创收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师生进行奖励和表彰,充分调动全院师生的积极性,为学院的发展献计献力。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点击下载文件: